2020年前全国将建设完成气象灾害监测网络

[2017-02-14]

  标准集团监测仪器资讯: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2月7日公布了《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2020年年底前,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,勘界定标,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。意见明确要求,强化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,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,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。

 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、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,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。意见要求,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,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,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,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,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、面积不减少、性质不改变。

  根据该意见,2017年年底前,京津冀区域、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(直辖市)划定生态保护红线;2018年年底前,其他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划定生态保护红线;2020年年底前,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,勘界定标,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,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,生态功能保持稳定,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。

  意见强调,要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,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、环境、气象、水文水资源、水土保持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的生态监测能力,及时获取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数据。运用云计算、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,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,强化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,全面掌握生态系统构成、分布与动态变化,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,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。

  2016年,随着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、生态气候承载力研究等措施的推进,生态领域气象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,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今年,气象部门将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,大力发展生态气象,重点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综合防灾减灾高端智库,定量评估气象灾害、气候变化对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,做好生态脆弱区人工增雨雪作业等,积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,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科学支撑。